急诊气管插管是抢救呼吸衰竭、心脏骤停等急危重症的“生命通道”,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患者预后。以下是基于临床指南与实战经验的八大关键技巧,助力医护人员在分秒必争中提升成功率。
适应症秒判:呼吸衰竭(氧饱和度<90%)、意识丧失、气道梗阻(如喉头水肿)、心肺复苏(尤其是心跳骤停后4分钟内)。
禁忌症警惕:喉头严重水肿、颈椎骨折(需手法固定)、凝血障碍(穿刺点易出血)。
预案启动:预判困难气道(如肥胖、小下颌),提前备视频喉镜或环甲膜穿刺包。
体位优化:仰卧位,肩下垫枕使头后仰15°,口-咽-气管成直线。
预充氧:简易呼吸器纯氧通气3分钟,提升缺氧耐受时间。
器械检查:喉镜光源、导管气囊、吸引器功能需“秒过”确认。
药物选择:快速静脉推注镇静剂(如丙泊酚2 mg/kg)+肌松剂(如罗库溴铵1 mg/kg),或局部喷雾麻醉(利多卡因1.5 mg/kg)。
镜片选择:成人优先弯形喉镜(减少会厌刺激),小儿选直镜(避免口腔损伤)。
推进技巧:沿舌面中线滑入,遇阻力时助手轻压环状软骨,使声门裂暴露。
防误吸:饱胃患者需先置胃管减压,再插管。
深度控制:成人导管插入深度(cm)=年龄/2 +12,小儿参考体重公式。
导丝辅助:小儿插管需插入金属导丝增加硬度,声门开放时快速推进。
位置确认:观察胸廓对称起伏,听诊双肺呼吸音,呼气末CO₂监测仪(ETCO₂)波形确认。
喉痉挛:表面麻醉(利多卡因喷雾)可降低发生率,备好肾上腺素雾化。
气压伤:限制通气压力(平台压≤30 cmH₂O),避免肺泡破裂。
感染防控:一次性器械“即用即弃”,操作后严格手消毒。
困难气道:视频喉镜(如GlideScope)提供清晰视野,或盲插+呼吸囊辅助通气。
小儿插管:经鼻插管减少死腔,但需评估鼻腔出血风险;喉罩通气可作为过渡。
心肺复苏时:插管时间控制在10秒内,避免胸外按压中断>10秒。
持续监测:每小时检查导管深度、气囊压力(25-30 cmH₂O),避免黏膜缺血坏死。
吸痰策略:按需吸痰(如呼吸音减弱),避免刺激引发心律失常。
拔管指征:自主呼吸潮气量>5 mL/kg,咳嗽反射恢复,血氧饱和度>95%。
分工明确:主操医生专注插管,护士管理气道、用药,助手负责体位固定。
模拟训练:定期使用模拟器演练(如困难气道、心跳骤停场景),缩短实战反应时间。
结语:急诊气管插管是“刀刃上的舞蹈”,需将解剖知识、操作技巧与临床预判深度融合。掌握以上关键技巧,配合团队默契,方能化险为夷,为生命争取更多可能。
188-5252-776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