操作前准备:在进行输注泵联合鞘内注射前,需做好多方面准备。医护人员要与患儿家属充分沟通,详细解释治疗的必要性、过程及可能出现的风险,获得家属知情同意。同时,全面评估患儿身体状况,包括血常规、凝血功能、肝肾功能等指标,确认患儿无穿刺禁忌证。若患儿存在血小板过低、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,需先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改善后再行操作。对于患儿本身,年龄稍大的儿童可提前进行心理疏导,减轻其对治疗的恐惧和抗拒;年龄较小无法配合的患儿,必要时需使用镇静药物。物品准备方面,要确保输注泵功能正常,根据化疗方案准确设置输注速度、剂量等参数;鞘内注射所需物品包括无菌腰椎穿刺包、合适规格的腰椎穿刺针、局麻药物、化疗药物等,化疗药物需严格按照医嘱精确配制,且所有物品必须保证在有效期内,包装完整无破损。
具体操作步骤:先协助患儿摆好体位,一般取侧卧位,背部靠近床沿,头向前胸部屈曲,双手抱膝,尽量使腰部后凸,以增大椎间隙宽度,便于穿刺操作。接着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,以选定的穿刺点为中心,用碘伏由内向外、螺旋式进行皮肤消毒,消毒范围直径不小于 15 厘米,随后铺无菌洞巾,暴露穿刺部位。完成消毒后,使用注射器抽取适量局麻药物,在穿刺点进行皮下及深部组织逐层浸润麻醉,注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反应,询问有无疼痛、麻木等不适。麻醉起效后,持腰椎穿刺针垂直于背部缓慢进针,当感到阻力突然消失,提示可能已进入蛛网膜下腔,此时拔出针芯,观察有无脑脊液流出。若脑脊液流出顺畅且颜色清亮,说明穿刺成功。将配制好的化疗药物通过腰椎穿刺针缓慢注入蛛网膜下腔,注射过程中需严格控制速度,避免过快引起不良反应。注射完毕后,插入针芯,拔出穿刺针,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,并按压 3 - 5 分钟防止出血。最后,将输注泵与患儿已建立好的静脉通路相连,再次核对输注参数,确认无误后启动输注泵,开始进行化疗药物的持续输注。
感染防控:整个操作过程必须严格遵循无菌原则,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,穿戴好无菌手套、口罩和帽子。操作中避免非无菌物品接触无菌区域,如不慎污染,需立即更换相关物品。穿刺完成后,要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,定期更换穿刺点的无菌敷料,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、渗液等感染迹象,一旦发现异常,及时进行处理。
穿刺相关风险防控:穿刺过程中,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腰椎穿刺的解剖位置和操作技巧,避免因操作不当损伤周围神经、血管。进针时要缓慢、平稳,若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,需调整方向或深度。穿刺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、呼吸、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,若患儿出现面色苍白、头晕、恶心等不适症状,应立即停止操作,给予相应处理。
药物不良反应防控:鞘内注射的化疗药物可能会引起头痛、发热、恶心呕吐、抽搐等不良反应。注射前需向患儿家属详细告知可能出现的药物反应,使其有心理准备。注射过程中及注射后,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和体征变化,一旦出现不良反应,及时采取对症治疗措施。例如,患儿出现头痛时,可让其去枕平卧,适当给予镇痛药物;出现发热时,根据体温情况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。同时,输注泵使用过程中,要定期检查泵的运行状态,查看输注管路有无堵塞、渗漏,药物输注是否顺畅,确保药物剂量准确无误地输入患儿体内。若出现输注泵报警,需迅速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,防止因药物输注异常影响治疗效果或引发不良反应 。
188-5252-776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