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临床治疗中,感染性伤口较为常见,若处理不当,极易引发感染扩散,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健康。清创缝合换药包是处理这类伤口的重要工具,规范、科学地使用,对控制感染扩散起着关键作用。下面将从操作前准备、清创过程、缝合与包扎,以及后续护理多个环节进行详细介绍。
医护人员在接触感染性伤口前,必须做好全面防护措施。穿戴一次性帽子、口罩、无菌手套、隔离衣等,避免自身被感染,同时防止交叉感染。口罩要选择医用外科口罩或 N95 口罩,确保能有效过滤空气中的病原体;手套要选择合适尺码,保证操作灵活性的同时,防止破损导致手部暴露。
对清创缝合换药包进行检查,确保所有物品齐全、完好且在有效期内。包内通常包含镊子、剪刀、棉球、纱布、缝合针、缝线等。此外,还需准备适量的消毒剂,如碘伏、过氧化氢溶液等,以及抗生素软膏等药物。同时,将操作所需的其他物品,如垃圾桶、利器盒等放置在方便取用的位置,便于及时处理使用过的物品,防止病原体传播。
选择相对独立、清洁的换药室进行操作。操作前,对换药室进行清洁和消毒,可使用紫外线照射或含氯消毒剂擦拭地面、桌面等。保持室内通风良好,降低空气中病原体的浓度。尽量减少无关人员的出入,避免交叉感染。
在清创前,仔细观察伤口的大小、深度、位置,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。注意伤口周围皮肤的颜色、温度、有无红肿热痛等症状,判断是否存在坏死组织和异物。对于较深的伤口,还需借助探针等工具,了解伤口内部的情况,为后续的清创操作提供依据。
先用碘伏或过氧化氢溶液对伤口周围皮肤进行消毒,消毒范围要大于伤口边缘 5 - 10 厘米。然后,使用镊子和剪刀去除伤口内的坏死组织、异物和脓性分泌物。对于粘连较紧的坏死组织,可使用生理盐水浸泡后再进行清除,避免强行撕扯导致健康组织受损。在清创过程中,要注意动作轻柔,尽量减少对伤口的刺激。同时,使用棉球或纱布及时擦拭流出的分泌物,防止其污染周围皮肤。清创完成后,再次用碘伏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,确保伤口内无残留的坏死组织和异物。
并非所有感染性伤口都适合缝合。对于感染较轻、伤口边缘整齐、无明显坏死组织的伤口,在清创后可进行缝合。但对于感染较重、伤口内仍有大量脓性分泌物或坏死组织的伤口,应避免缝合,可采用开放引流的方式,让分泌物充分排出。在缝合时,要选择合适的缝线和缝合方法,确保伤口对合良好,减少死腔形成,防止细菌滋生。
缝合后,在伤口表面覆盖一层抗生素软膏,然后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。包扎要松紧适度,既能起到保护伤口、防止感染的作用,又不会影响血液循环。对于渗出较多的伤口,可增加纱布的层数,及时更换被污染的纱布,保持伤口清洁干燥。
根据伤口的情况,制定合理的换药计划。一般来说,感染性伤口需要每天或隔天换药一次,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,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。在换药过程中,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,避免再次感染。
根据伤口感染的病原体类型,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。在使用抗生素前,可采集伤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,选择敏感的抗生素,提高治疗效果。同时,要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、血常规等指标,评估治疗效果。
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指导,告知他们伤口护理的注意事项,如保持伤口清洁干燥、避免搔抓伤口、合理饮食等。指导患者正确更换敷料,提高自我护理能力,促进伤口愈合。
通过以上多个环节的规范操作和科学护理,能够有效控制感染性伤口的感染扩散,促进伤口愈合,保障患者的健康。
188-5252-776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