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医疗检查里,骨穿刺算得上一项 “小而精” 的技术,它能助力医生获取骨髓样本,对诊断各类血液疾病、肿瘤转移等发挥重要作用。可骨穿刺后,出血和血肿这类并发症时有发生。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应对,下面就给大家讲讲防范这些并发症的方法。
全面评估身体情况:在穿刺之前,医生会全方位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,除了询问既往病史,还会要求患者进行血常规、凝血功能等一系列检查。这些检查能够清晰反映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,进而帮助医生制定出个性化的穿刺方案。假如患者本身存在凝血功能障碍,医生会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,尽可能降低出血风险。
精准定位穿刺部位: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至关重要。通常情况下,医生会优先选择骨髓含量丰富、周围血管和神经分布相对较少的部位,像髂前上棘、髂后上棘和胸骨等。确定穿刺部位后,医生还会对局部皮肤进行细致的消毒,以防止感染。与此同时,还会给患者使用适量的局部麻醉药物,减轻穿刺过程中的疼痛感。
谨慎穿刺:在穿刺过程中,医生的操作必须精准、轻柔,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组织和血管的损伤。这就好比驾驶一艘小船在狭窄的河道中行驶,需要小心翼翼,避免碰撞河岸。医生会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,合理调整穿刺的深度和角度,力求快速、准确地获取骨髓样本。一旦穿刺成功,医生会迅速取出穿刺针,并在穿刺点放置无菌纱布进行按压止血。
科学按压:按压止血看似简单,实则大有学问。按压时,力度要适中,过大可能导致患者疼痛加剧,过小则无法有效止血。一般来说,需要持续按压 5 - 10 分钟。如果患者凝血功能较差,按压时间还需适当延长。在按压过程中,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的出血情况,确保止血效果。
持续观察:穿刺结束后,患者需要在医院观察一段时间,以便医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。在此期间,患者要留意穿刺部位是否有渗血、肿胀等异常情况。一旦发现出血或血肿,应立即告知医生。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,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,如重新按压、冷敷等。
避免剧烈活动:术后 24 小时内,患者应避免剧烈活动,防止穿刺部位再次出血。这就像新砌的墙壁需要时间凝固,过度震动可能导致墙壁开裂。患者要尽量多休息,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,避免沾水,防止感染。
防范骨穿刺后出血和血肿,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。医生在术前做好评估和准备,术中规范操作,术后叮嘱患者做好护理;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,严格遵守术后注意事项。只要做到这些,就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,让骨穿刺检查顺利完成。
188-5252-7766